论数据权属之合法拥有或有效控制
摘要
本项研究着重探讨了中国企业在法律层面上对数据权利的正当拥有和管控问题。本研究在《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法律构架内,对企业数据权利的界限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讨论了在现行法规下取得的进展及面临的难题,旨在为企业如何合法地管理和运用数据资源提供深入见解。本研究还详细分析了企业在数据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挑战,包括数据的合法采集、用户的有效同意、数据的适度使用以及跨国数据的合规性问题,并通过分析国内相关案例,提出了一系列合规经营的策略。此外,本研究还突出了区块链和隐私计算技术在加强数据安全和推动合规数据共享方面的潜在作用,为我国数据权利保护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创新的技术视角。总体而言,本文综合运用法律分析、实践案例研究以及技术探讨,为企业在数据权利的合法获取与有效管理方面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和建议,以期提升我国数据管理体系的效率,并实现数字经济与个人隐私权保护的和谐共进。
关键词
数据权属;合法拥有;有效控制;企业合规
一、研究背景与意义 (一)研究背景概述1.数据产权的法律界定与时代紧迫性
在当代社会,数据已经崛起为关键的生产要素,围绕其产权的法律界定——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已成为法律界的一个热门议题和挑战。世界各国和地区正在迅速推进数据保护和流通法规的制定工作,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坚实的法律基础,既保护数据主体的权益,又推动数据资源的合理化流动和高效化利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法律环境中合法地掌握和有效管理数据资产的重大课题。
2.数据资产化对会计准则的挑战
随着数据资源逐渐被视作资产,我国颁布了《企业数据资源会计处理的初步规定》,这标志着在数据资源会计处理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旨在为企业如何确认、评估、记录和报告数据资产提供指导性原则。这同样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在遵循传统会计准则的同时,如何确保数据权利的合法性和管理的有效性,以及如何规避潜在的法律和财务风险,这对现有的会计理论和实际操作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意义1. 法律框架的完善与指引:
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数据权利的法律构成,包括但不限于知识产权、民法典合同篇、隐私权及数据保护法规,为企业在数据收集、处理、利用全链条中合法拥有数据权利提供清晰的法律路径和操作指南。这不仅有助于企业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更为数据经济的法治建设贡献理论与实证支撑。
2.会计处理的法律合规性强化
结合《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研究将探索在确保数据权利合法性的前提下,如何合理界定数据资产的入账标准、价值评估及会计信息披露,以增强会计处理的法律合规性和透明度。这对于提升企业管理层的数据资产意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3.有效控制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通过对国内外数据权利控制机制的比较分析,研究将提出一套适用于不同类型企业的数据权利控制模型,强调在技术、组织与制度三个维度上建立有效的数据治理结构。这不仅关乎数据的安全与隐私保护,也是企业实现数据资产价值最大化、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4.促进国际规则接轨与合作
在全球数据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研究还将探讨我国数据权利法律框架与国际规则的衔接,包括GDPR等国际标准的比较与借鉴,为企业参与国际数据交易与合作提供法律与会计处理的双重保障,推动构建开放、安全、有序的全球数据生态。
本研究从法律角度深入探讨数据权利的合法拥有与有效控制,旨在对理论界关于数据资产化与会计处理进行充分的探讨,为实务操作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与管理策略,希望可以助力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二、数据权利的法律基础与框架 (一)我国数据权利法律历史沿革
在我国,数据权属的法律界定经历了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作为我国数据要素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针对数据权属提出了探索性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要建立数据产权制度,特别是探索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这意味着要在确保数据安全与促进数据流通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保护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和国家利益,也要激发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市场活力。
历史上,我国数据权属的法律规范相对滞后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存在数据产权不清晰、归属和内容缺乏明确法律规定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据的高效利用和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意见》的出台正是对这一现状的积极响应,旨在通过顶层制度设计,明确数据权属界定,为数据的开放共享、流通交易等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在此之前,虽然我国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数据权属法律体系,但已有一些法律法规开始触及数据权利保护的边缘。比如,《民法典》中对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网络安全法》对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以及《数据安全法》对数据分类分级保护的要求,都间接涉及数据权属的部分方面,体现了国家对于数据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初步探索。
我国数据权属的法律历史是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逐渐整合的一个过程,随着《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正朝着建立更加完善的 数据产权保护体系迈进,旨在为数字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中国数据权利的法律架构现状
在中国,涉及数据权属及其相关管理、保护与利用的法律架构由众多法律文本和政策文件共同构成,形成了一个全面的规范体系。以下是对中国数据权属相关法律规定的概述与分析:
1.《民法典》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民法典》在法律上首次对个人信息权益给予了明确承认,并将其定位为一项民事权利,从而确立了个人信息的法律地位。该法典规定了处理个人信息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并要求必须获得信息主体的明确同意。《民法典》还对隐私权的范畴进行了界定,将个人私密信息纳入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并明确了侵犯隐私权行为的法律界定,如未经授权处理个人通信和健康信息等。
2.《个人信息保护法》对数据权属的规定
该法律专门针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构建了一个全面的规范体系,涵盖了个人信息在收集、使用、处理、传输和跨境提供等环节的详细要求。它强调了个人信息主体的各项权利,包括知情权、选择权、访问权、更正权和删除权(被遗忘权),同时明确了信息处理者的责任和义务。
3.《网络安全法》对数据安全的规范《网络安全法》重点关注网络空间的安全和秩序,规定了网络运营者在处理个人信息时的安全保护责任,以及对数据跨境传输的安全评估要求。该法律还强调了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国家安全保护,以防止网络数据的非法获取、泄露或破坏。
4.《数据安全法》对数据处理的要求
该法律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建立了数据的分类和分级保护制度,对数据处理活动进行了全面规范,特别是对涉及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的处理活动设定了严格的要求。它要求数据处理活动必须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并规定了数据跨境传输的相关要求。
5.《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的政策导向
这是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一项政策性文件,目的是建立一套关于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治理的基础制度,以促进数据要素市场的健康发展。该文件提出了建立数据产权制度的探索性建议,明确了数据在采集、使用、加工、传输、交易和销毁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规则,旨在推动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的转变。
三、企业数据权利的法律边界 (一)企业数据权利的法律界定要素
企业数据权利的法律界定可通过以下几个关键要素来解析:1)财产权属性:企业所掌握的数据,作为一种新兴的财产形式,被认为具有经济价值,应当依法得到保护。这种权利一般由数据的持有者或管理者行使,尽管可能会受到数据收集、处理和使用情境的限制。2)权属明确性原则:企业数据管理的核心在于权属的明确界定。企业需清晰界定数据资产的来源、搜集手段、处理流程及最终目的,确保其数据获取和使用行为遵守法律法规,如遵循合法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原则。3)合同法基础:数据的使用、分享和加工权利通常建立在合同基础之上,这要求合同中明确规定数据使用的合法性及权限范围,而非默认为排他或独占权利。4)信息安全原则:企业在界定数据权利时,还需遵守信息安全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原则,以确保数据的安全。5)公私数据界限:对于涉及个人隐私或公共利益的数据,其权属界定较为复杂,需要特别考虑个人数据保护和公共数据的法律规定。6)数据交易责任原则:在数据交易过程中,企业应遵循交易时数据状态的责任原则,同时需考虑数据的匿名化处理及交易价值的公正性。7)法律与政策框架:鉴于数据资产的特殊性质,全球各地正在逐步建立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以明确数据产权的归属、流通规则和法律责任,尽管目前尚未形成全球统一标准。
(二)企业合法拥有或控制数据1.我国法律对企业数据的拥有权及相关权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法典》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7条的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一条款确立了数据作为一种新型民事权益的法律地位,表明数据权益应当受到民法典的保护。尽管这是一个原则性条款,但它为数据财产权利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指出数据来源者与数据处理者都可能拥有正当权益主张。
(2)企业数据资源的会计处理规定: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由财政部制定印发,该规定为企业如何在财务报表中记录、计量和报告数据资源提供了指导。这间接反映了数据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性和价值,虽然主要涉及会计处理层面,但侧面体现了企业对数据的某种形式的控制和使用权。
(3)数据权益的法律保护:企业对其收集、处理、利用的数据,一般拥有使用权和收益权。这意味着企业有权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和交易,并能从数据中获取经济利益。但需要注意的是,数据权益的界定较为复杂,可能涉及数据主体的隐私权、个人信息权益等人格权益,因此企业在行使这些权利时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如《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
2.我国法律对企业数据的有效控制权及相关权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对企业数据的控制和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该法强调企业对其合法收集的数据享有控制权,并要求企业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保护,实施全流程的数据安全防护措施。企业需对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各环节进行规范管理,确保数据的安全与合规使用。
(2)数据处理活动的规范:企业必须遵循最小必要原则收集和使用数据,不得超出业务需要范围。同时,要确保数据主体的知情同意,保障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这是控制权行使的基础。《个人信息保护法》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在处理个人信息时的权利与义务,要求企业对个人信息的处理活动负责,并保障信息主体的权益。
(3)数据权益的保护:企业对其合法拥有的数据享有经济利益,可以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对数据进行交易和利用。同时,企业也有责任防止数据泄露、滥用,保护数据不被非法获取和利用,维护自身的数据权益。这包括通过合同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多重法律手段来维护数据权益不受侵犯。
(4)应急响应与风险管理:《数据安全法》要求企业建立风险监测机制和应急处置预案,对数据安全事件能够迅速响应和妥善处理。这体现了企业在数据控制权上的主动性和责任性,即在面临数据安全威胁时,企业需有能力和措施来维护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5)合规审计与持续改进:企业需要定期进行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检查数据处理活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不断优化数据保护措施,确保数据控制权的行使符合国家的监管要求和社会期待。
(6)跨境数据转移规则:对于需要向境外传输数据的情况,《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均设定了严格的条件和审批流程,确保数据出境不会损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企业在此过程中需严格遵循相关规定,维护其控制下的数据跨境流动的安全合规。
3.企业合法拥有或控制数据的条件
(1)合规性获取
合规性获取涉及多个关键要素。对于包含个人信息的数据,企业必须确保获得数据主体的明确同意,这意味着数据主体需基于完整信息自愿同意数据的收集、使用、存储和分发方式,并有权随时撤销其同意。企业应制定易于理解的隐私政策和数据收集声明,向用户清晰说明数据收集的目的、范围、处理方法和潜在的共享对象,确保用户在提供数据前能够充分理解并作出明智决定。
企业应仅收集实现既定、明确和合法目的所必需的数据,避免不必要的数据收集或搜集与业务不相关的敏感信息。除数据主体的同意外,企业的数据收集行为还应基于其他合法基础,如履行合同、遵循法律规定或保护数据主体或他人的重要利益等。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必须基于明确、合法和具体的目的,且其后的使用应限制在该目的范围内,除非再次获得数据主体的同意或存在其他合法依据。对于儿童数据的收集,企业应遵守更严格的规定,确保获得监护人的同意,并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儿童个人信息的安全。
企业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欺诈、误导或胁迫等非法手段,确保数据收集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在涉及跨境数据传输时,企业应遵守目的国家或地区的数据保护法规,并可能需要采取特定的数据保护措施,如签订标准化合同条款或获得监管机构的批准。
(2)明确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确立数据所有权;企业在通过自身的研发、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等活动直接生成数据时,通常拥有数据的原始所有权。若企业通过合法的购买行为或合同转让从其他数据所有者处获得数据所有权,必须确保合同中对所有权的转移范围、条件和限制有明确的描述。在企业合并或收购等特定法律事件中,企业也可能依法继承数据所有权。
明确使用授权;对于非原始所有者的企业,通过与数据所有者签订合同或协议获取数据使用权是至关重要的。合同应详细规定授权的范围、数据处理方法、转授权的可能性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处理个人数据时,必须遵守隐私保护法规,如GDPR中对数据处理合法基础的规定。
第三方共享与使用;企业在向第三方共享数据时,应确保第三方遵守相应的合同义务,明确其对数据的使用权限、限制以及对数据安全和合规性的责任。在共享可能涉及个人信息的数据时,企业应实施脱敏或匿名化处理,以降低隐私泄露的风险,并遵守数据保护法规。
定期审查与更新机制;企业应建立数据授权状况的定期审查流程,以确保数据使用与最新的法律法规和合同条款保持一致。一旦数据所有权或使用权发生变化,企业应迅速通知所有相关方,以保证信息的透明度和相关方对当前状况的清晰认识。
(3)数据安全与防护
企业为维护数据安全,防止数据的泄露、改篡或未授权使用,企业必须实施一系列技术和管理层面的安全措施,以保障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具体措施包括:
①技术性防护
实施加密措施:对关键数据执行加密操作,无论是在存储还是传输阶段,都确保数据即便被未授权访问也无法被轻易解读。访问权限控制:执行严格的用户身份验证机制和权限管理系统,保证只有获得授权的个体能够访问特定数据,并且遵循权限最小化原则。部署防护系统:安装防火墙和设置安全网关,对进出网络的流量进行监控和过滤,防止非法攻击和恶意软件的侵入。安全监控与日志:建立全面的系统访问和操作日志记录机制,定期开展安全审计,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数据备份与应急预案:定期对关键数据进行备份,并制定数据丢失或系统故障时的快速恢复预案。
②管理性措施
制定安全规章:建立一套全面的数据安全管理规章和流程,对数据的分类、处理、存储、传输和销毁等环节制定明确规章。员工教育与培训:定期开展数据安全意识和保护措施的教育与培训,提升员工对数据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并明确其在日常工作中的责任。第三方供应商管理:对所有第三方服务提供商进行严格的背景调查,并确保他们遵守相应的数据保护标准,通过合同条款来规范其行为。风险管理与评估:定期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和系统脆弱性,制定并执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合规性监控与审计:建立内部监控机制或委托外部审计机构,对数据处理活动进行定期的合规性检查,确保其符合GDPR、CCPA等国内外数据保护法规。应急准备与响应:制定数据泄露或其他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流程,包括事件的报告、调查、受影响方的通知和后续修复措施,以有效减轻任何损害。
4.限定数据处理目的
企业在使用数据时,必须确保其用途不超过事先声明的目的范围,也不违背用户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处理范围。具体措施包括:
(1)增强透明度和信息披露
企业必须向数据主体提供清晰、准确的信息,包括数据处理的目的和使用方式,这不仅是获得用户同意的前提,也是建立用户信任的关键因素。
(2)实施数据最小化原则
企业只应收集实现特定目的所必需的最少量数据,并保证所有数据处理操作严格控制在这个范围内,避免不必要的数据搜集和使用。
(3)确立数据保留和销毁政策
企业应制定合理的数据保存期限和删除机制,确保数据在完成既定目的后能够及时且安全地被处理,从而降低数据泄露的潜在风险。
5.维护数据主体的控制权
企业在使用数据时必须维护数据主体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知情权、访问权、更正权、删除权等,以确保数据主体能够控制自己的个人数据。以下是企业应遵守的数据主体权利的关键点:
(1)知情权:在收集个人数据之前,企业有责任以明确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向数据主体提供数据处理活动的详细信息,包括数据收集的目的、处理方法、接收者身份、数据主体的权利等。同时,企业应通知数据的存储期限以及收集数据的法律或合同基础。(2)访问权:数据主体有权要求企业披露其个人数据的副本,包括数据的使用情况和共享对象。企业应建立高效的程序,使数据主体能够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3)更正权:数据主体若发现个人数据存在错误或不完整,有权要求企业进行更正或补充。企业应建立相应的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并迅速处理更正请求。(4)删除权:在数据不再需要或数据主体撤销同意的情况下,数据主体有权要求企业删除其个人数据。企业应制定评估和执行删除请求的流程。(5)限制处理权:在数据准确性存在争议或其他特定情况下,数据主体有权要求企业限制对个人数据的处理活动,企业应暂停处理,但不必删除数据。(6)数据携带权:数据主体有权获取其个人数据的电子副本,并将其转移到其他数据控制者,只要数据的处理是基于同意或合同。(7)反对权:数据主体有权反对基于企业合法利益的个人数据处理,尤其是用于直接营销的目的。企业应提供简单的反对机制,并在收到反对后重新评估处理的合法性。(8)反对自动化决策权:数据主体有权拒绝基于自动化处理的决定,尤其是当这些决定可能对其产生重大法律影响时。企业应提供人工干预的机会,并通知数据主体这一权利。
四、企业数据控制的实践难题与合规策略 (一)合法性收集的挑战与解决路径1.企业在数据权属中面临的关于合法性收集的主要挑战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在数据从产生到流转的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衍生数据,确定原始数据与衍生数据的权属关系复杂,尤其是当数据涉及多个主体时,界定谁是真正的数据所有者或控制者尤为困难。合规框架不完善:虽然有如《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但具体到数据收集、处理、使用的详细操作指南和合规框架仍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企业往往难以把握操作的具体界限。
GDPR等国际隐私保护法规对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收集和使用个人数据提出了严格要求,如何在尊重用户隐私的同时有效收集数据是一大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数据跨境传输有着不同的限制和要求,这给跨国经营的企业带来了合规上的挑战。确保数据收集过程的透明度,让用户明白数据被收集的目的、方式及用途,也是企业需要克服的障碍。
2.解决路径
建立健全内部数据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分类、标记、权限管理等制度,确保数据收集、处理活动全程可追溯,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强化合规审查与培训:定期进行数据合规审查,确保数据收集政策和实践符合最新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强员工的合规意识和技能培训。采用技术手段保障:利用加密技术、匿名化处理、去标识化技术等保护个人隐私,同时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增强数据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明确数据权属与授权:通过合同、协议等方式明确数据来源的合法性和使用权,特别是对于第三方数据的使用,要确保有合法的授权。建立跨境数据流动机制:遵循目的地国家/地区的数据保护法律,建立数据出口合规评估流程,必要时采用数据本地化存储策略或签订跨境数据转移协议。参与行业标准与合作:加入行业协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和最佳实践,与其他企业、监管机构共同探索合规且高效的数据收集和使用模式。
通过上述路径,企业可以在保障数据收集合法性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数据资源,促进数据资产的有效管理和价值挖掘。
(二)有效用户同意机制的构建
企业在构建有效用户同意机制时,需要确保数据收集、处理和利用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同时也要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和要点:
确保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清晰易懂,明确说明数据收集的目的、范围、方式、期限以及数据可能被分享的对象。避免使用复杂的法律术语,使普通用户也能理解。获取用户的明确同意,不能依赖默认勾选或其他隐晦的方式。对于敏感数据的收集和特定用途(如定向广告),应要求用户进行积极的选择同意。针对不同类型的个人信息和处理目的,提供分层次的同意选项,允许用户对数据的使用进行细粒度控制。例如,用户可以选择是否同意接收营销信息。为用户提供简单易行的方式撤销之前给予的同意,并明确告知用户如何行使这一权利。保留用户同意的证据,包括同意的时间、方式以及用户接受的隐私条款版本,以备将来审计或争议时使用。随着法律法规的变化和业务需求的调整,定期复审并更新用户同意机制,确保其持续有效,并通知用户任何重要的更改。只收集实现特定功能所必需的最少数据,避免过度收集,并向用户解释每项数据收集的必要性。对内部员工进行数据保护和隐私法规的培训,确保他们理解并遵守用户同意机制的规定。利用技术手段支持同意机制,比如设置专门的同意管理平台,实现同意状态的跟踪、更新和管理自动化。对于跨国企业,还需考虑遵守GDPR等国际数据保护标准,确保全球范围内的一致性和合规性。
通过这些措施,企业可以构建一个既合法又高效的用户同意机制,增强用户信任,减少法律风险。
(三)数据最小化原则的实施策略
数据最小化原则是数据保护的核心原则之一,要求企业在收集、处理个人数据时,仅限于实现特定目的所必需的最少量数据。实施这一原则,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明确数据收集目的:在收集任何个人数据前,企业应明确数据收集的具体目的,并确保所有数据活动均围绕这些目的展开。设计数据最小化系统:在系统设计初期就融入数据最小化理念,确保仅收集实现业务目标所必需的数据字段,避免过度收集无关信息。定期审查数据集:定期审查现有数据集,移除不再服务于最初收集目的的数据,或对已达到存储期限的数据进行销毁。
采用匿名化和去标识化技术:在不影响数据分析效果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匿名化或去标识化处理,降低个人数据泄露的风险。用户控制增强:提供工具或界面,使用户能够查看、修改或删除与其相关的个人数据,增加用户对自身数据的控制权。最小权限访问: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确保只有在业务操作上确实需要的员工才能访问特定数据,遵循最小权限原则。培训与意识提升:定期对员工进行数据保护培训,提高他们对数据最小化原则的认识,确保每位员工都能在日常工作中实践这一原则。合规审计与监控:建立内部审计机制,定期检查数据处理活动是否遵循数据最小化原则,并对不合规行为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政策与流程更新:随着业务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更新数据保护政策和操作流程,确保数据最小化原则的实施与最新要求保持一致。跨部门协作:数据最小化不仅仅是IT部门的责任,需要跨部门合作,确保整个组织在数据收集、处理和存储过程中都遵循这一原则。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企业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还能提升用户信任度,同时符合日益严格的国内外数据保护法律法规要求。
(四)跨境数据合规管理方案
企业在进行跨境数据合规管理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和策略,以确保数据处理活动符合各国的法律法规要求。以下是一套详细的跨境数据合规管理方案:深入了解法律法规:持续跟踪并深入研究目的国家/地区的数据保护法律,如GDPR(欧盟)、CCPA(加州)、PIPL(中国)等,确保全面理解其规定和要求。建立合规团队与架构:成立或指定专门的跨境数据合规团队,负责监控法规动态、评估合规风险、制定和执行合规政策。数据分类与风险评估:对企业持有的数据进行分类,识别哪些属于敏感或受保护数据。基于数据类型和用途进行跨境传输风险评估。制定跨境数据传输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数据跨境传输的策略,包括采用标准合同条款、 Binding Corporate Rules (BCRs)、隐私盾等机制。采用合规的数据存储与处理服务:使用符合国际安全标准和目的国法律要求的数据中心和服务提供商,确保数据存储和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合规性。数据加密与匿名化:对跨境传输的数据实施加密,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采用匿名化或假名化技术,减少个人数据泄露风险。建立用户同意与透明度机制:
明确告知用户数据处理目的、范围和跨境传输情况,获取用户的明确同意,并提供易于理解的隐私政策和用户控制选项。员工培训与意识提升:定期对员工进行跨境数据保护的培训,增强他们的合规意识,确保员工了解如何处理和保护跨境数据。供应链管理:对第三方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进行尽职调查,确保他们也符合数据保护的高标准,签订包含数据保护条款的合同。应急响应计划:制定数据泄露应急响应计划,包括事件报告、调查、通知受影响用户和补救措施,以快速有效地应对数据安全事件。定期审核与改进:定期进行合规性自我评估和外部审计,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跨境数据合规管理体系,确保持续合规。参与国际合作与认证:参与国际数据保护组织和论坛,获取如ISO 27001、SOC 2等国际安全认证,提升企业的合规信誉。
通过这一系列综合措施,企业可以有效地管理跨境数据合规风险,保护用户数据隐私,维护企业声誉和业务连续性。
五、结语
综上所述,随着数据成为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企业合法拥有和有效控制数据的权利及其合规实践成为了确保数据经济繁荣与个人隐私保护平衡的关键。论文通过系统梳理我国数据权利的法律框架,深入分析了企业合规的挑战与机遇,特别是合法获取、所有权与授权明确、安全保障、目的限制、以及尊重数据主体权利等方面的具体策略,为企业在数据处理全链条中指明了法律遵循的道路。
企业应积极拥抱新的技术,将其融合到数据管理实践中,实现数据资产的最大化利用同时维护合规性。
面对数据权利的复杂性与挑战,企业应持续关注法律与政策的动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数据治理的灵活性与前瞻性。同时,强化员工的合规意识与技能培训,形成自上而下的合规文化,确保数据权利的合法拥有与控制在每个环节得以落实。总结而言,构建一个既促进经济发展又维护个人权益的数据权利体系,需要法律、技术、企业实践与国际合作的紧密配合。本文的研究成果为这一目标提供了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期待能助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合规发展,共筑数据时代的安全与繁荣。
参考文献
1、梅夏英:《企业数据权益原论:从财产到控制》,载《中外法学》2021年第5期
2、姚 佳:《企业数据的利用准则》,载《清华法学》2019年第3期
3、金代文 、赵越:《数据权益有边界,企业收集和使用如何做到合规》,载澎湃新闻 ∙ 全球智库2021年11月25日
4、吴岩:《2024年企业数据合规实务指引系列之:数据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篇》,载知乎号合规研究中心2024年3月18日
转载自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 施玮玮
本项研究着重探讨了中国企业在法律层面上对数据权利的正当拥有和管控问题。本研究在《网络安全法》、《数据安全法》以及《个人信息保护法》的法律构架内,对企业数据权利的界限进行了细致的分析,并讨论了在现行法规下取得的进展及面临的难题,旨在为企业如何合法地管理和运用数据资源提供深入见解。本研究还详细分析了企业在数据管理过程中遇到的一系列挑战,包括数据的合法采集、用户的有效同意、数据的适度使用以及跨国数据的合规性问题,并通过分析国内相关案例,提出了一系列合规经营的策略。此外,本研究还突出了区块链和隐私计算技术在加强数据安全和推动合规数据共享方面的潜在作用,为我国数据权利保护体系的构建提供了创新的技术视角。总体而言,本文综合运用法律分析、实践案例研究以及技术探讨,为企业在数据权利的合法获取与有效管理方面提供了实用的指导和建议,以期提升我国数据管理体系的效率,并实现数字经济与个人隐私权保护的和谐共进。
关键词
数据权属;合法拥有;有效控制;企业合规
在当代社会,数据已经崛起为关键的生产要素,围绕其产权的法律界定——包括所有权、使用权和处置权——已成为法律界的一个热门议题和挑战。世界各国和地区正在迅速推进数据保护和流通法规的制定工作,目的是为了建立一个坚实的法律基础,既保护数据主体的权益,又推动数据资源的合理化流动和高效化利用。在这样的大环境下,企业面临着如何在错综复杂的法律环境中合法地掌握和有效管理数据资产的重大课题。
2.数据资产化对会计准则的挑战
随着数据资源逐渐被视作资产,我国颁布了《企业数据资源会计处理的初步规定》,这标志着在数据资源会计处理方面迈出了重要的一步,旨在为企业如何确认、评估、记录和报告数据资产提供指导性原则。这同样带来了新的挑战:企业在遵循传统会计准则的同时,如何确保数据权利的合法性和管理的有效性,以及如何规避潜在的法律和财务风险,这对现有的会计理论和实际操作提出了新的研究课题。
(二)研究意义1. 法律框架的完善与指引:
本研究旨在深入剖析数据权利的法律构成,包括但不限于知识产权、民法典合同篇、隐私权及数据保护法规,为企业在数据收集、处理、利用全链条中合法拥有数据权利提供清晰的法律路径和操作指南。这不仅有助于企业规避潜在的法律风险,更为数据经济的法治建设贡献理论与实证支撑。
2.会计处理的法律合规性强化
结合《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研究将探索在确保数据权利合法性的前提下,如何合理界定数据资产的入账标准、价值评估及会计信息披露,以增强会计处理的法律合规性和透明度。这对于提升企业管理层的数据资产意识、优化资源配置、促进市场公平竞争具有重要意义。
3.有效控制机制的构建与优化
通过对国内外数据权利控制机制的比较分析,研究将提出一套适用于不同类型企业的数据权利控制模型,强调在技术、组织与制度三个维度上建立有效的数据治理结构。这不仅关乎数据的安全与隐私保护,也是企业实现数据资产价值最大化、提升竞争力的关键所在。
4.促进国际规则接轨与合作
在全球数据流动日益频繁的今天,研究还将探讨我国数据权利法律框架与国际规则的衔接,包括GDPR等国际标准的比较与借鉴,为企业参与国际数据交易与合作提供法律与会计处理的双重保障,推动构建开放、安全、有序的全球数据生态。
本研究从法律角度深入探讨数据权利的合法拥有与有效控制,旨在对理论界关于数据资产化与会计处理进行充分的探讨,为实务操作提供了必要的法律依据与管理策略,希望可以助力企业在数字经济时代实现可持续发展。
在我国,数据权属的法律界定经历了逐步发展和完善的过程。《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作为我国数据要素化的一个重要里程碑,针对数据权属提出了探索性的指导意见。该意见指出要建立数据产权制度,特别是探索数据产权结构性分置制度,这意味着要在确保数据安全与促进数据流通之间找到平衡点,既要保护个人隐私、商业秘密和国家利益,也要激发数据作为生产要素的市场活力。
历史上,我国数据权属的法律规范相对滞后于数字经济的快速发展,存在数据产权不清晰、归属和内容缺乏明确法律规定等问题。这些问题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数据的高效利用和数字经济的健康发展。《意见》的出台正是对这一现状的积极响应,旨在通过顶层制度设计,明确数据权属界定,为数据的开放共享、流通交易等提供法律依据和制度保障。
在此之前,虽然我国没有形成系统性的数据权属法律体系,但已有一些法律法规开始触及数据权利保护的边缘。比如,《民法典》中对个人信息权益的保护、《网络安全法》对数据安全和个人信息保护的规定,以及《数据安全法》对数据分类分级保护的要求,都间接涉及数据权属的部分方面,体现了国家对于数据保护和合理利用的初步探索。
我国数据权属的法律历史是从无到有、从分散到逐渐整合的一个过程,随着《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及相关政策法规的出台和实施,标志着我国正朝着建立更加完善的 数据产权保护体系迈进,旨在为数字经济的长远发展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二)中国数据权利的法律架构现状
在中国,涉及数据权属及其相关管理、保护与利用的法律架构由众多法律文本和政策文件共同构成,形成了一个全面的规范体系。以下是对中国数据权属相关法律规定的概述与分析:
1.《民法典》对个人信息的保护
《民法典》在法律上首次对个人信息权益给予了明确承认,并将其定位为一项民事权利,从而确立了个人信息的法律地位。该法典规定了处理个人信息的基本原则,包括合法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并要求必须获得信息主体的明确同意。《民法典》还对隐私权的范畴进行了界定,将个人私密信息纳入隐私权的保护范围,并明确了侵犯隐私权行为的法律界定,如未经授权处理个人通信和健康信息等。
2.《个人信息保护法》对数据权属的规定
该法律专门针对个人信息的保护,构建了一个全面的规范体系,涵盖了个人信息在收集、使用、处理、传输和跨境提供等环节的详细要求。它强调了个人信息主体的各项权利,包括知情权、选择权、访问权、更正权和删除权(被遗忘权),同时明确了信息处理者的责任和义务。
3.《网络安全法》对数据安全的规范《网络安全法》重点关注网络空间的安全和秩序,规定了网络运营者在处理个人信息时的安全保护责任,以及对数据跨境传输的安全评估要求。该法律还强调了对关键信息基础设施的国家安全保护,以防止网络数据的非法获取、泄露或破坏。
4.《数据安全法》对数据处理的要求
该法律从国家安全的角度出发,建立了数据的分类和分级保护制度,对数据处理活动进行了全面规范,特别是对涉及重要数据和个人信息的处理活动设定了严格的要求。它要求数据处理活动必须保证数据的完整性、保密性和可用性,并规定了数据跨境传输的相关要求。
5.《关于构建数据基础制度更好发挥数据要素作用的意见》的政策导向
这是由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发布的一项政策性文件,目的是建立一套关于数据资源产权、交易流通、跨境传输和安全治理的基础制度,以促进数据要素市场的健康发展。该文件提出了建立数据产权制度的探索性建议,明确了数据在采集、使用、加工、传输、交易和销毁等全生命周期的管理规则,旨在推动数据资源向数据资产的转变。
企业数据权利的法律界定可通过以下几个关键要素来解析:1)财产权属性:企业所掌握的数据,作为一种新兴的财产形式,被认为具有经济价值,应当依法得到保护。这种权利一般由数据的持有者或管理者行使,尽管可能会受到数据收集、处理和使用情境的限制。2)权属明确性原则:企业数据管理的核心在于权属的明确界定。企业需清晰界定数据资产的来源、搜集手段、处理流程及最终目的,确保其数据获取和使用行为遵守法律法规,如遵循合法性、合理性和必要性原则。3)合同法基础:数据的使用、分享和加工权利通常建立在合同基础之上,这要求合同中明确规定数据使用的合法性及权限范围,而非默认为排他或独占权利。4)信息安全原则:企业在界定数据权利时,还需遵守信息安全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原则,以确保数据的安全。5)公私数据界限:对于涉及个人隐私或公共利益的数据,其权属界定较为复杂,需要特别考虑个人数据保护和公共数据的法律规定。6)数据交易责任原则:在数据交易过程中,企业应遵循交易时数据状态的责任原则,同时需考虑数据的匿名化处理及交易价值的公正性。7)法律与政策框架:鉴于数据资产的特殊性质,全球各地正在逐步建立相应的法律和政策框架,以明确数据产权的归属、流通规则和法律责任,尽管目前尚未形成全球统一标准。
(二)企业合法拥有或控制数据1.我国法律对企业数据的拥有权及相关权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民法典》相关规定: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第127条的规定,“法律对数据、网络虚拟财产的保护有规定的,依照其规定。”这一条款确立了数据作为一种新型民事权益的法律地位,表明数据权益应当受到民法典的保护。尽管这是一个原则性条款,但它为数据财产权利的确立奠定了基础,指出数据来源者与数据处理者都可能拥有正当权益主张。
(2)企业数据资源的会计处理规定:自2024年1月1日起实施的《企业数据资源相关会计处理暂行规定》,由财政部制定印发,该规定为企业如何在财务报表中记录、计量和报告数据资源提供了指导。这间接反映了数据作为企业资产的重要性和价值,虽然主要涉及会计处理层面,但侧面体现了企业对数据的某种形式的控制和使用权。
(3)数据权益的法律保护:企业对其收集、处理、利用的数据,一般拥有使用权和收益权。这意味着企业有权对数据进行处理、利用和交易,并能从数据中获取经济利益。但需要注意的是,数据权益的界定较为复杂,可能涉及数据主体的隐私权、个人信息权益等人格权益,因此企业在行使这些权利时需遵守相关法律法规,如《个人信息保护法》、《数据安全法》等。
2.我国法律对企业数据的有效控制权及相关权益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数据安全法》对企业数据的控制和保护提出了明确要求。该法强调企业对其合法收集的数据享有控制权,并要求企业建立健全数据安全管理制度,对数据进行分类分级保护,实施全流程的数据安全防护措施。企业需对数据的收集、存储、使用、加工、传输、提供、公开等各环节进行规范管理,确保数据的安全与合规使用。
(2)数据处理活动的规范:企业必须遵循最小必要原则收集和使用数据,不得超出业务需要范围。同时,要确保数据主体的知情同意,保障个人隐私和数据安全,这是控制权行使的基础。《个人信息保护法》进一步明确了企业在处理个人信息时的权利与义务,要求企业对个人信息的处理活动负责,并保障信息主体的权益。
(3)数据权益的保护:企业对其合法拥有的数据享有经济利益,可以在法律规定范围内对数据进行交易和利用。同时,企业也有责任防止数据泄露、滥用,保护数据不被非法获取和利用,维护自身的数据权益。这包括通过合同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等多重法律手段来维护数据权益不受侵犯。
(4)应急响应与风险管理:《数据安全法》要求企业建立风险监测机制和应急处置预案,对数据安全事件能够迅速响应和妥善处理。这体现了企业在数据控制权上的主动性和责任性,即在面临数据安全威胁时,企业需有能力和措施来维护数据的完整性和保密性。
(5)合规审计与持续改进:企业需要定期进行数据安全风险评估,检查数据处理活动是否符合法律法规要求,不断优化数据保护措施,确保数据控制权的行使符合国家的监管要求和社会期待。
(6)跨境数据转移规则:对于需要向境外传输数据的情况,《数据安全法》和《个人信息保护法》均设定了严格的条件和审批流程,确保数据出境不会损害国家安全、公共利益和个人权益,企业在此过程中需严格遵循相关规定,维护其控制下的数据跨境流动的安全合规。
3.企业合法拥有或控制数据的条件
(1)合规性获取
合规性获取涉及多个关键要素。对于包含个人信息的数据,企业必须确保获得数据主体的明确同意,这意味着数据主体需基于完整信息自愿同意数据的收集、使用、存储和分发方式,并有权随时撤销其同意。企业应制定易于理解的隐私政策和数据收集声明,向用户清晰说明数据收集的目的、范围、处理方法和潜在的共享对象,确保用户在提供数据前能够充分理解并作出明智决定。
企业应仅收集实现既定、明确和合法目的所必需的数据,避免不必要的数据收集或搜集与业务不相关的敏感信息。除数据主体的同意外,企业的数据收集行为还应基于其他合法基础,如履行合同、遵循法律规定或保护数据主体或他人的重要利益等。
数据的收集和处理必须基于明确、合法和具体的目的,且其后的使用应限制在该目的范围内,除非再次获得数据主体的同意或存在其他合法依据。对于儿童数据的收集,企业应遵守更严格的规定,确保获得监护人的同意,并采取适当措施以确保儿童个人信息的安全。
企业在数据收集过程中应避免使用欺诈、误导或胁迫等非法手段,确保数据收集的合法性和公正性。在涉及跨境数据传输时,企业应遵守目的国家或地区的数据保护法规,并可能需要采取特定的数据保护措施,如签订标准化合同条款或获得监管机构的批准。
(2)明确数据的所有权和使用权
确立数据所有权;企业在通过自身的研发、市场调研、数据分析等活动直接生成数据时,通常拥有数据的原始所有权。若企业通过合法的购买行为或合同转让从其他数据所有者处获得数据所有权,必须确保合同中对所有权的转移范围、条件和限制有明确的描述。在企业合并或收购等特定法律事件中,企业也可能依法继承数据所有权。
明确使用授权;对于非原始所有者的企业,通过与数据所有者签订合同或协议获取数据使用权是至关重要的。合同应详细规定授权的范围、数据处理方法、转授权的可能性以及双方的权利和义务。特别是处理个人数据时,必须遵守隐私保护法规,如GDPR中对数据处理合法基础的规定。
第三方共享与使用;企业在向第三方共享数据时,应确保第三方遵守相应的合同义务,明确其对数据的使用权限、限制以及对数据安全和合规性的责任。在共享可能涉及个人信息的数据时,企业应实施脱敏或匿名化处理,以降低隐私泄露的风险,并遵守数据保护法规。
定期审查与更新机制;企业应建立数据授权状况的定期审查流程,以确保数据使用与最新的法律法规和合同条款保持一致。一旦数据所有权或使用权发生变化,企业应迅速通知所有相关方,以保证信息的透明度和相关方对当前状况的清晰认识。
(3)数据安全与防护
企业为维护数据安全,防止数据的泄露、改篡或未授权使用,企业必须实施一系列技术和管理层面的安全措施,以保障数据的保密性、完整性和可用性。具体措施包括:
①技术性防护
实施加密措施:对关键数据执行加密操作,无论是在存储还是传输阶段,都确保数据即便被未授权访问也无法被轻易解读。访问权限控制:执行严格的用户身份验证机制和权限管理系统,保证只有获得授权的个体能够访问特定数据,并且遵循权限最小化原则。部署防护系统:安装防火墙和设置安全网关,对进出网络的流量进行监控和过滤,防止非法攻击和恶意软件的侵入。安全监控与日志:建立全面的系统访问和操作日志记录机制,定期开展安全审计,以便及时发现并处理异常情况。数据备份与应急预案:定期对关键数据进行备份,并制定数据丢失或系统故障时的快速恢复预案。
②管理性措施
制定安全规章:建立一套全面的数据安全管理规章和流程,对数据的分类、处理、存储、传输和销毁等环节制定明确规章。员工教育与培训:定期开展数据安全意识和保护措施的教育与培训,提升员工对数据安全重要性的认识,并明确其在日常工作中的责任。第三方供应商管理:对所有第三方服务提供商进行严格的背景调查,并确保他们遵守相应的数据保护标准,通过合同条款来规范其行为。风险管理与评估:定期识别潜在的安全威胁和系统脆弱性,制定并执行有效的风险管理措施。合规性监控与审计:建立内部监控机制或委托外部审计机构,对数据处理活动进行定期的合规性检查,确保其符合GDPR、CCPA等国内外数据保护法规。应急准备与响应:制定数据泄露或其他安全事件的应急响应流程,包括事件的报告、调查、受影响方的通知和后续修复措施,以有效减轻任何损害。
4.限定数据处理目的
企业在使用数据时,必须确保其用途不超过事先声明的目的范围,也不违背用户的同意或法律规定的处理范围。具体措施包括:
(1)增强透明度和信息披露
企业必须向数据主体提供清晰、准确的信息,包括数据处理的目的和使用方式,这不仅是获得用户同意的前提,也是建立用户信任的关键因素。
(2)实施数据最小化原则
企业只应收集实现特定目的所必需的最少量数据,并保证所有数据处理操作严格控制在这个范围内,避免不必要的数据搜集和使用。
(3)确立数据保留和销毁政策
企业应制定合理的数据保存期限和删除机制,确保数据在完成既定目的后能够及时且安全地被处理,从而降低数据泄露的潜在风险。
5.维护数据主体的控制权
企业在使用数据时必须维护数据主体的权利,包括但不限于知情权、访问权、更正权、删除权等,以确保数据主体能够控制自己的个人数据。以下是企业应遵守的数据主体权利的关键点:
(1)知情权:在收集个人数据之前,企业有责任以明确和易于理解的方式向数据主体提供数据处理活动的详细信息,包括数据收集的目的、处理方法、接收者身份、数据主体的权利等。同时,企业应通知数据的存储期限以及收集数据的法律或合同基础。(2)访问权:数据主体有权要求企业披露其个人数据的副本,包括数据的使用情况和共享对象。企业应建立高效的程序,使数据主体能够方便地获取所需信息。(3)更正权:数据主体若发现个人数据存在错误或不完整,有权要求企业进行更正或补充。企业应建立相应的机制,确保数据的准确性,并迅速处理更正请求。(4)删除权:在数据不再需要或数据主体撤销同意的情况下,数据主体有权要求企业删除其个人数据。企业应制定评估和执行删除请求的流程。(5)限制处理权:在数据准确性存在争议或其他特定情况下,数据主体有权要求企业限制对个人数据的处理活动,企业应暂停处理,但不必删除数据。(6)数据携带权:数据主体有权获取其个人数据的电子副本,并将其转移到其他数据控制者,只要数据的处理是基于同意或合同。(7)反对权:数据主体有权反对基于企业合法利益的个人数据处理,尤其是用于直接营销的目的。企业应提供简单的反对机制,并在收到反对后重新评估处理的合法性。(8)反对自动化决策权:数据主体有权拒绝基于自动化处理的决定,尤其是当这些决定可能对其产生重大法律影响时。企业应提供人工干预的机会,并通知数据主体这一权利。
在数据从产生到流转的过程中,会形成大量的衍生数据,确定原始数据与衍生数据的权属关系复杂,尤其是当数据涉及多个主体时,界定谁是真正的数据所有者或控制者尤为困难。合规框架不完善:虽然有如《数据安全法》等法律法规的出台,但具体到数据收集、处理、使用的详细操作指南和合规框架仍需进一步细化和完善,企业往往难以把握操作的具体界限。
GDPR等国际隐私保护法规对企业在全球范围内收集和使用个人数据提出了严格要求,如何在尊重用户隐私的同时有效收集数据是一大挑战。不同国家和地区对数据跨境传输有着不同的限制和要求,这给跨国经营的企业带来了合规上的挑战。确保数据收集过程的透明度,让用户明白数据被收集的目的、方式及用途,也是企业需要克服的障碍。
2.解决路径
建立健全内部数据管理制度:企业应建立完善的数据分类、标记、权限管理等制度,确保数据收集、处理活动全程可追溯,符合法律法规要求。强化合规审查与培训:定期进行数据合规审查,确保数据收集政策和实践符合最新的法律法规。同时,加强员工的合规意识和技能培训。采用技术手段保障:利用加密技术、匿名化处理、去标识化技术等保护个人隐私,同时利用区块链等技术增强数据的透明度和可追溯性。明确数据权属与授权:通过合同、协议等方式明确数据来源的合法性和使用权,特别是对于第三方数据的使用,要确保有合法的授权。建立跨境数据流动机制:遵循目的地国家/地区的数据保护法律,建立数据出口合规评估流程,必要时采用数据本地化存储策略或签订跨境数据转移协议。参与行业标准与合作:加入行业协会,参与制定行业标准和最佳实践,与其他企业、监管机构共同探索合规且高效的数据收集和使用模式。
通过上述路径,企业可以在保障数据收集合法性的基础上,合理利用数据资源,促进数据资产的有效管理和价值挖掘。
(二)有效用户同意机制的构建
企业在构建有效用户同意机制时,需要确保数据收集、处理和利用活动符合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同时也要保障用户的知情权和选择权。以下是一些关键步骤和要点:
确保用户协议和隐私政策清晰易懂,明确说明数据收集的目的、范围、方式、期限以及数据可能被分享的对象。避免使用复杂的法律术语,使普通用户也能理解。获取用户的明确同意,不能依赖默认勾选或其他隐晦的方式。对于敏感数据的收集和特定用途(如定向广告),应要求用户进行积极的选择同意。针对不同类型的个人信息和处理目的,提供分层次的同意选项,允许用户对数据的使用进行细粒度控制。例如,用户可以选择是否同意接收营销信息。为用户提供简单易行的方式撤销之前给予的同意,并明确告知用户如何行使这一权利。保留用户同意的证据,包括同意的时间、方式以及用户接受的隐私条款版本,以备将来审计或争议时使用。随着法律法规的变化和业务需求的调整,定期复审并更新用户同意机制,确保其持续有效,并通知用户任何重要的更改。只收集实现特定功能所必需的最少数据,避免过度收集,并向用户解释每项数据收集的必要性。对内部员工进行数据保护和隐私法规的培训,确保他们理解并遵守用户同意机制的规定。利用技术手段支持同意机制,比如设置专门的同意管理平台,实现同意状态的跟踪、更新和管理自动化。对于跨国企业,还需考虑遵守GDPR等国际数据保护标准,确保全球范围内的一致性和合规性。
通过这些措施,企业可以构建一个既合法又高效的用户同意机制,增强用户信任,减少法律风险。
(三)数据最小化原则的实施策略
数据最小化原则是数据保护的核心原则之一,要求企业在收集、处理个人数据时,仅限于实现特定目的所必需的最少量数据。实施这一原则,企业可以采取以下策略:明确数据收集目的:在收集任何个人数据前,企业应明确数据收集的具体目的,并确保所有数据活动均围绕这些目的展开。设计数据最小化系统:在系统设计初期就融入数据最小化理念,确保仅收集实现业务目标所必需的数据字段,避免过度收集无关信息。定期审查数据集:定期审查现有数据集,移除不再服务于最初收集目的的数据,或对已达到存储期限的数据进行销毁。
采用匿名化和去标识化技术:在不影响数据分析效果的前提下,对数据进行匿名化或去标识化处理,降低个人数据泄露的风险。用户控制增强:提供工具或界面,使用户能够查看、修改或删除与其相关的个人数据,增加用户对自身数据的控制权。最小权限访问:实施严格的访问控制策略,确保只有在业务操作上确实需要的员工才能访问特定数据,遵循最小权限原则。培训与意识提升:定期对员工进行数据保护培训,提高他们对数据最小化原则的认识,确保每位员工都能在日常工作中实践这一原则。合规审计与监控:建立内部审计机制,定期检查数据处理活动是否遵循数据最小化原则,并对不合规行为及时采取纠正措施。政策与流程更新:随着业务发展和技术进步,不断更新数据保护政策和操作流程,确保数据最小化原则的实施与最新要求保持一致。跨部门协作:数据最小化不仅仅是IT部门的责任,需要跨部门合作,确保整个组织在数据收集、处理和存储过程中都遵循这一原则。通过上述策略的实施,企业不仅能够有效降低数据泄露的风险,还能提升用户信任度,同时符合日益严格的国内外数据保护法律法规要求。
(四)跨境数据合规管理方案
企业在进行跨境数据合规管理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的因素和策略,以确保数据处理活动符合各国的法律法规要求。以下是一套详细的跨境数据合规管理方案:深入了解法律法规:持续跟踪并深入研究目的国家/地区的数据保护法律,如GDPR(欧盟)、CCPA(加州)、PIPL(中国)等,确保全面理解其规定和要求。建立合规团队与架构:成立或指定专门的跨境数据合规团队,负责监控法规动态、评估合规风险、制定和执行合规政策。数据分类与风险评估:对企业持有的数据进行分类,识别哪些属于敏感或受保护数据。基于数据类型和用途进行跨境传输风险评估。制定跨境数据传输策略:根据风险评估结果,制定数据跨境传输的策略,包括采用标准合同条款、 Binding Corporate Rules (BCRs)、隐私盾等机制。采用合规的数据存储与处理服务:使用符合国际安全标准和目的国法律要求的数据中心和服务提供商,确保数据存储和处理过程中的安全性与合规性。数据加密与匿名化:对跨境传输的数据实施加密,并在可能的情况下采用匿名化或假名化技术,减少个人数据泄露风险。建立用户同意与透明度机制:
明确告知用户数据处理目的、范围和跨境传输情况,获取用户的明确同意,并提供易于理解的隐私政策和用户控制选项。员工培训与意识提升:定期对员工进行跨境数据保护的培训,增强他们的合规意识,确保员工了解如何处理和保护跨境数据。供应链管理:对第三方供应商和合作伙伴进行尽职调查,确保他们也符合数据保护的高标准,签订包含数据保护条款的合同。应急响应计划:制定数据泄露应急响应计划,包括事件报告、调查、通知受影响用户和补救措施,以快速有效地应对数据安全事件。定期审核与改进:定期进行合规性自我评估和外部审计,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和优化跨境数据合规管理体系,确保持续合规。参与国际合作与认证:参与国际数据保护组织和论坛,获取如ISO 27001、SOC 2等国际安全认证,提升企业的合规信誉。
通过这一系列综合措施,企业可以有效地管理跨境数据合规风险,保护用户数据隐私,维护企业声誉和业务连续性。
综上所述,随着数据成为驱动数字经济发展的关键要素,企业合法拥有和有效控制数据的权利及其合规实践成为了确保数据经济繁荣与个人隐私保护平衡的关键。论文通过系统梳理我国数据权利的法律框架,深入分析了企业合规的挑战与机遇,特别是合法获取、所有权与授权明确、安全保障、目的限制、以及尊重数据主体权利等方面的具体策略,为企业在数据处理全链条中指明了法律遵循的道路。
企业应积极拥抱新的技术,将其融合到数据管理实践中,实现数据资产的最大化利用同时维护合规性。
面对数据权利的复杂性与挑战,企业应持续关注法律与政策的动态,建立动态调整机制,确保数据治理的灵活性与前瞻性。同时,强化员工的合规意识与技能培训,形成自上而下的合规文化,确保数据权利的合法拥有与控制在每个环节得以落实。总结而言,构建一个既促进经济发展又维护个人权益的数据权利体系,需要法律、技术、企业实践与国际合作的紧密配合。本文的研究成果为这一目标提供了理论分析与实践探索,期待能助力企业在数字化转型中实现合规发展,共筑数据时代的安全与繁荣。
参考文献
1、梅夏英:《企业数据权益原论:从财产到控制》,载《中外法学》2021年第5期
2、姚 佳:《企业数据的利用准则》,载《清华法学》2019年第3期
3、金代文 、赵越:《数据权益有边界,企业收集和使用如何做到合规》,载澎湃新闻 ∙ 全球智库2021年11月25日
4、吴岩:《2024年企业数据合规实务指引系列之:数据合规管理体系建设篇》,载知乎号合规研究中心2024年3月18日
转载自浙江智仁律师事务所 施玮玮
上一篇:已经是第一篇下一篇:管理人在破产案件中的履职智慧
本文2024-10-10 18:39:45发表“律法实务”栏目。
本文链接:https://www.cmprt.cn/article/733b27e206acafef.html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发表评论, 登录 或者 注册
最新文档
最新实务